/

主页
分享互联网新闻

银行为什么不愿意开一类卡的深层原因全面剖析

更新时间:2025-04-30 15:00:08

“想开一类银行卡,结果银行推三阻四?”
这样的遭遇并不少见,甚至有人辗转多家银行仍旧无功而返。一类卡,作为具备最完整金融服务功能的银行卡,本应是用户最想申请、银行最该推广的产品,但现实却往往相反——银行对开通一类卡,显得“并不积极”,甚至有些抗拒

为什么?到底谁不愿意,银行还是政策?是安全问题,还是利益考量?这其中隐藏了怎样一场“利益与风险”的角力?”

这篇文章,将彻底揭示银行不愿意开设一类银行卡的本质原因,从商业逻辑、安全风控、政策监管、利润模型、人力成本到灰色利益链条——逐层剖析,层层递进,让你读懂表象背后的金融“潜规则”。


一类卡的“金权”功能,为何反而遭冷遇?

我们先明确什么是一类卡。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对于银行卡分类的规定:

卡类型功能权限单日限额可绑定支付平台
一类卡全功能(转账、存取款、理财、贷款)无限额(视账户而定)可完整绑定微信、支付宝、京东金融等
二类卡部分功能受限(不支持贷款)单日1万元以下支持部分绑定
三类卡多数功能限制(不可取现、不可转账)单日1000元仅能作小额支付

从功能上看,一类卡才是真正意义上的“银行主账户”。它能承载工资、社保、公积金、理财、贷款等所有金融生活。

但也正因为它是最全能的卡,银行在风控、运营、人力、合规等方面的成本和压力最大


银行的“沉没成本”考量:开得越多,亏得越多?

一类卡在用户眼里是入口,但在银行眼里则是高成本、高负债、低回报的“负担”。

  • 1对1面签要求:一类卡必须到柜面实名办理,需录入人脸、生物识别、身份证信息。对银行而言,每一张一类卡的开户,是一次人工服务,时间、人力成本极高。

  • 风控审核:银行还需要对开户人进行反洗钱、风险评估、是否涉黑名单等背景排查。

  • 账户维护成本高:一类卡用户长期无交易也需系统维护,涉及系统资源、客户存档、年审、监管报表等流程。

  • 部分用户“薅羊毛”:许多用户只是为了薅优惠、领红包或办理社保账户而开卡,不留存、不存款,对银行毫无价值。

银行开始权衡:这些卡,开得越多,实际收益越低,风险反而越大。


风控“紧箍咒”:一类卡是反洗钱的“风险地雷”?

对于监管机构来说,一类卡是所有金融交易的源点,因此它也成为“反洗钱”、“反诈骗”、“反灰产”的核心监管对象。

银行因此不得不对一类卡开户实施:

  • “五级客户风险评估”机制:包括身份核验、交易监控、可疑行为预警。

  • 资金流穿透监管:银行要监控一类卡的交易走向,分析是否涉及欺诈、转账链条异常、刷单、赌博等行为。

  • 实地面审+录像备存+远程报备机制:对部分风险客户,还需上报人民银行反洗钱平台。

这不仅占用大量人力系统资源,还可能导致银行“因开户而担责”风险加剧。

有银行人士私下透露:“宁可不开,也不出事。”


利润模型失衡:银行为什么不欢迎普通用户开一类卡?

传统银行过去依赖“吸储—放贷—收息差”的利润模型。但如今:

  • 贷款额度逐年收紧,利差被政策压缩;

  • 存款吸收难度加大,且要付出高利息;

  • 一类卡客户对银行无忠诚度,换卡率极高;

  • 大多数用户办完卡就不来了,连开户礼都白送;

银行发现,养活一个低频用户的成本远高于其带来的收益。

银行更愿意服务:
✅ 高净值客户(资产配置、理财服务)
✅ 企业客户(对公结算、融资)
✅ 私行客户(贷款+投资打包产品)

而非只开卡不交易的个人散户。


内部指标与灰色利益:为什么一类卡不再是“主打产品”?

从2018年起,银行KPI考核体系悄然改变:

  • 一类卡开卡数量不再列入主要考核指标;

  • 更多资源投向信用卡、存款任务、理财产品销售;

  • 柜面业务鼓励引导用户使用APP或智能柜员机自助办理二类卡。

部分基层网点人员甚至透露:

“上级不鼓励推一类卡,因为风控压力太大,还容易被监管盯上。”

在利益驱动和风险压制之间,银行逐渐从主动推广,转为被动应付。


用户视角:我们要的便利,银行要的安全,是否注定冲突?

不少用户对银行不愿开一类卡表示不解甚至愤怒。但换个视角思考:

  • 银行不是公益组织,它要生存、盈利、控制风险;

  • 用户需要便捷、功能全、费用低的服务,但不一定愿意存钱或投资;

  • 金融服务的免费,其实背后都有一笔沉默成本;

这是一场“服务需求与风险控制之间”的博弈。


展望未来:一类卡会不会被取消?我们该怎么办?

不会。一类卡仍是社保发放、工资转账、养老金入账等必须通道。

但趋势已现:

  • 一类卡越来越难办理,银行审核更严;

  • 二类卡+数字人民币将成为主流支付工具;

  • 多家银行正通过APP远程核验推进“远程面签+线上升级”,但成功率低、审核时间长;

我们能做的,是准备好“充分资料”、提供“真实用途”、选择“对你友好的银行”。


总结:银行不愿开一类卡,是防御姿态的自然结果

它不代表银行有恶意,而是这个金融环境的结构变化所致。

开得多,不代表赚得多;反而风险大、回报小,合规负担重。

银行不是不想服务,而是想服务更“值钱”的你。

下次你走进银行柜台,请不要生气他们不热情开卡,因为他们的冷淡,正是整个银行体系谨慎自保的真实写照。

你是否也曾因为“一类卡难开”而被拒?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经历。